「不知道要寫什麼」
這是很多寫作者都會遇到的問題,甚至卡關在這裡。
而這其實跟個人的才華、智力水平、見聞廣度都沒有任何關係,
這也不是寫作紀律的問題。有很多人養成寫作紀律了,已經特別安排寫作時段了,卻坐在電腦盯著螢幕前面發呆,不知道要寫什麼。
會有這個狀況,主要原因只是「發想題材的方式缺乏系統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」。
仰賴不穩定的「靈感」作為題材來源,結果就注定是產出不穩定。
因此,開始討論任何寫作的技術細節之前,我們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。
以下是我參考美國寫作者 Dickie Bush 、 Nicholas Cole 和 Justin Welsh 的寫作系統整理而成,一套專門用來「發想文章主題」的操作框架。
使用這套框架,你可以非常快速地獲得大量寫作題材,且都是對讀者有價值的方向,不會是風花雪月的碎語。
這套框架組成也很簡單,只有「一個大原則」和「五個操作維度」。
大原則:寫給兩年前的自己
這邊討論的是「建造個人影響力」的寫作,因此原則是從「寫給和自己類似的人」出發。
如果是「建造公司品牌影響力」的寫作,那方法論是完全不一樣的系統。
為什麼是「寫給兩年前的自己?」
個人網路寫作有一個「內在目標」和一個「外在目標」。
內在目標是釐清自己的思考,用寫作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思考能力,拆解表層複雜現象,看見內核的運作清晰邏輯。
外在目標,則是打造個人影響力。而最有效率的影響力打造方法,不是去說服那些跟你習性不同的人信任你,而是找到那些「本來就跟你氣味相投」的人,讓他們發現你。
所以在英文世界 Creative Writing 領域中,很多前輩的寫作建議都是「寫自己真正想看的內容」。這樣做,結合社群平台的演算法讓 Meta、Google 為你服務,你會非常有效率地找到那些跟你氣味相投的人。
不過,在實際操作上,「寫自己想看的內容」有一個大盲區:我想看的內容,現在的我寫不出來怎麼辦?我還不夠專業怎麼辦?
這時候,我們可以做一個調整:寫給兩年前的自己。
兩年的時間,你一定有大量的成長,有非常足夠的材料可以拿出來寫很多文章。你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不斷對自己提問:
「這兩年來,我到底學到了什麼?我解決了什麼問題?」
這樣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:你有很多個人經驗可以寫。
在生成式 AI 發展下,取得「專業」資訊會越來越容易,在網路海量資料中找到正確的答案,也會越來越容易。
但「個人經驗」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,因為它不存在於網路世界,是永遠稀缺的資訊。
這是寫作者永遠無法被 AI 取代的部分。
實際操作:五大維度面向
「寫給兩年前的自己」是很好的思考方向,但是實作上,「這兩年我到底學到了什麼」是一個大問題,一時之間並不好著手思考。
我們可以怎樣拆解這個概念,讓我們更好操作呢?
參考 Nicholas Cole 的書,以及 Justin Welsh 的文章,我們可以把「這兩年間我學到了什麼」拆解成五個維度。
這五個維度下,各自有很多「子問題」。
從這裡出發去思考,試著回答這些問題,基本上就可以發想出超大量的文章主題了。
以下是這五個維度和子問題。
1. 訣竅(方法、步驟與眉角)
從你的經驗,要做到 [某個成就] 有什麼訣竅?
你做到 [某個成就] 的方法,是否可以簡化成幾個步驟?
如果你要教一個新人上手,你的步驟會是什麼?為何這樣分類?
這個過程裡,新人最大的挑戰點是什麼?又如何解決?
在步驟之間,是否有更小的眉角要注意?
在你剛入行時,你聽過最中肯的建議是什麼?
如果你今天遇到 [某個問題],你會做哪三件事來解決它?
[某個成就]、[某個問題],可以是任何你過去做到的成就、任何你過去解決的問題。
2. 工具(問題、資源與習慣)
當你在做重要決策的時候,你會問自己哪些問題?
你看過收穫最大的學習資源有哪些?(書、播客、內容)
你使用過最厲害的軟體/實體工具是什麼?
針對這些資源的評論為何?看法為何?
有哪些生活/工作習慣造就了你的個人成功?
「工具」跟「訣竅」的差別是,訣竅要討論的是「如何做」,工具則要討論「用什麼做」:過去這兩年來,你是用了什麼東西達到成功的?
這些東西可以是:
實體物品:《 提升三倍生產力,同時提神又放鬆的神秘飲料——瑪黛茶 》
實體服務:《 花在家事外包的錢,最後會以三倍賺回來——我算給你看 》
虛擬軟體:《 卡片筆記盒神器:使用 Cursor 建造 AI 第二大腦 》
虛擬服務:《 招募遠端助理,失敗的故事 》
學習資源:《 2024 年,讓我看透世界的五本書 》
工作系統:《 使用 PDCA 迭代框架,我在半年內學會了程式設計 》
生活習慣:《 使用這套早晨習慣,平靜面對每一天 》
這個方向比較偏重「資源推薦分享」。我之前很常被問看什麼 YT 頻道、聽什麼播客、推薦什麼線上課。書摘筆記也算是其中一種,因為人們都不看書,但很喜歡看別人分享書。
有些子問題本身不一定好回答。例如「當你在做重要決策的時候,你會問自己哪些問題?」,這個可能乍看之下會覺得「我哪有這種東西?」
但其實一定有,因為我們已經做 N 次重要決策了。回想一下過去做重要決定時,那些思考的過程是怎樣的?有哪些共同點?很快地一個系統就會浮現了。「生活習慣、工作系統」等也是一樣的邏輯。
「工具」這個維度,其實就是在問自己「過去這兩年來,我是怎樣做事情的?我是怎樣學習的?」,同時是產出文章題材,也是對自己的操作系統、思考系統做一次反思。
3. 分析(數據與熱點)
對於 [產業相關數據],你有什麼看法?
你是否有看過一些數據,顯示產業發展會到一個天花板,並且滯留在這個高原期?你的分析是什麼?
為何人們停滯在過去,難以前進?
這個產業最大的風險是什麼?是什麼讓這個產業的發展慢下來了?
你對 [現下流行的熱門主題] 有什麼看法?你覺得為何這件事會發生?關於這件事,反面論點是什麼?
這個世界有什麼趨勢是人們沒有注意到的?
你知道的人裡面,誰跟你意見一樣的?
為何人們沒有注意到?為何他們很難理解這點?
這個子問題集,比較不是「一個問題寫成一篇文章」那樣的風格,而是你可以針對一個特定現象(ex: DeepSeek、短影音、包租代管產業發展、USAID…等)發表看法。
這部分其實不難,你不用擔心自己的觀點會不會沒有深度。如果人們真的想看深度內容的話,最熱門的文章應該是學術論文。人們真正想看的,是「獨特」的內容。
重點有兩個:第一個是你的觀點本身能否有獨特性,說出別人沒有說過的分析?第二個則是你能否「用數字說話」,拿數據佐證你的觀點?
不用擔心要做深度研究,現階段可以先發想,等到要寫的時候我們來討論「怎樣用 AI 輔助研究」,那很簡單的。
4. 啟發(故事、課題與彎路)
一路上以來,你犯過哪些印象深刻的錯誤?
在完成 [某個成就] 過程中,你學到了哪些重要課題?
在你學到這些課題的過程,發生了什麼故事?
你的個人故事是什麼?這兩年來你做了哪些事?
你第一次做 [某項工作] 的經驗是怎樣的?當時最挑戰性的部分是什麼?當時的心境是如何?
「啟發」不是「訣竅」。
訣竅 —> 教你一套清晰步驟,輕鬆解決問題。
啟發 —> 以過來人身份告訴你,一開始我也會怕。但我都做到了,你一定可以。
訣竅給人方法,啟發給人信心。
而給人信心的最好方法,就是說故事。
這個思考方向,重點是回想當時的故事:第一次租下房子要做代管,當下感覺是什麼?那間房子的氣味是什麼?第一次做電商生意,第一次打開廣告後台時,當下心情是什麼?你是怎樣從當時走到今天的?
你當下又有什麼思考,讓你克服那些挑戰?
5. 觀點
有哪些事情,你的看法與大部分的人觀點不同?什麼事情是人們都相信而你反對的?為什麼?
有什麼事情,是你抱持著強烈意見的?
什麼事情是沒有人在討論,但應該被討論的?
什麼是人們時常忘記而容易犯的錯誤?
「觀點」跟「分析」不同的地方是,觀點更多放在「日常生活」中,使用個人經驗故事佐證,而不是用數據。
這個思考方向,跟「分析」一樣,重點是獨特性,而不是深度。(一樣,如果深度推到極限就是哲學論文了,幾乎沒有人會看。)
例如你寫的《出包了怎麼辦》這篇文中,你就提到一個很好的觀點:
大部分的爭論,都不在於金錢本身,而在於尊重,信任,期待值的落差,態度,害怕受傷。
金錢只是拿來彌補用的。
這個觀點獨特性就很夠,那篇文章我反而會從這裡出發,並且說一個故事去支撐這個觀點。
作業
請用上述的框架,生產出 10 個文章點子。
每個點子往下稍微思考,各用一句話回答兩個問題:「這篇文章要解決什麼問題?」、「看完這篇文章讀者會有怎樣的收穫?」
雖然這個框架在 Dickie Bush 的原文標題是「 30 分鐘內想出 100 個點子」,但實際上不需要生產出 100 個,因為一次生產那麼多只會給自己壓力。
這個框架工具是留給未來用的。
未來任何時間點覺得「不知道要寫什麼」的時候,回過頭來看一下這個框架,就馬上可以再產出 10 個題材了。
心法:文章作為一種超速迭代的微型知識產品
講完框架了,我們用一個心法來作結。
寫作是一個很奇特的技術領域,這個領域中有少數非常賺錢的寫作者,如文中提到的 Justin Welsh,一年收入將近一億美金。
但大部分的「職業寫作者」接案收入都非常微薄,且即將被 AI 取代。
為什麼會這樣?那些收入微薄的寫作者,搞錯了什麼?
我在臉書寫作發布將近三百篇文章,結合大量測試經驗和觀察,我認為這兩種寫作者的本質區別是:
寫作者是否意識到「文章」只是工具——重點是拿這個工具解決什麼問題。
爆文公式是存在的,而且是非常極簡的一句話:「辨認受眾核心痛點,超乎常理的款待解決問題」。
你在電商與課程設計的經驗很豐富,應該早就看出來了——這句「爆文公式」也是線上課設計、電商運營、甚至廣告投放的底層邏輯。
因此,我是這樣看待寫作的:每一篇文章,都是一個微型知識產品,以一個禮拜為週期超速迭代。
每一週你都可以總結一次:「我是否精準地選在痛點上?我給出的經驗和解法,是否夠獨特?是否有說服力?是否真的有服務到受眾解決問題?」
從這點來看,這是為什麼「寫作是自我精進最有效的武器」。因為你只是做這件事,就可以不斷地在洞察市場,提升認知,並且打造個人影響力。
這也是為何「寫給兩年前的自己」方法論非常有效——痛點是你驗證過真實存在的,解法也是實戰有效的,都是自己活生生血淋淋的親身經歷。
而且寫作,也是少數會自我增長放大的「飛輪」——越是寫作,你就越會寫作。持續不斷地投入,會讓你接觸到更多更好的材料、更厲害的人、更有啟發的書,因此成為更厲害的人。
而每週寫兩篇文章,就是開始踩動這個飛輪,一個很好的起點。
真正知道寫作有多大威力的人,是非常少的。
期待看見你的飛速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