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寫完草稿之後,怎樣進行改寫?」
針對要改寫的層次不同,有兩種方法:
針對語句、修辭等比較細節的小層次 → 黃色小鴨法
針對段落、整體文章架構的大層次 → 歸零法
以下我們分開講解兩個方法,以及結合在一起的組合技如何使用。
方法一:用「黃色小鴨」幫助自己改寫文章
如果我覺得一篇文章哪裡怪怪的,但不知道怎樣修改,我會請「黃色小鴨」 出場。
這個方法來自美國工程師社群,叫做「黃色小鴨 debug 法」(rubber duck degbugging)。
當工程師看著他們的程式碼,讀了三遍還是不知道 bug 出在哪裡的時候,有些工程師會去浴缸拿一隻黃色小鴨玩具,放到電腦前面,一行一行解釋程式碼給小鴨聽。
當工程師一行一行講解程式碼,大腦就必須更仔細檢查邏輯,過程中就會自然抓出 bug 了。
「寫程式」跟「寫作」,非常像。
當我們改寫時,怎樣看就覺得「文章好像哪裏怪怪的,但不知道哪裡不對?」
那也許,我們可以來試試看「黃色小鴨改寫法」。
你不一定要真的用黃色小鴨,可以用任何一個公仔玩偶,你就拿著對他「大聲念出文章來」。
這聽起來有點蠢,但真的有用。念的過程,你會有不少想法。
我的經驗是:念第一次時會很討厭自己的聲音,會有點討厭自己在文章裡講話的方式,因此念到一半會一直停下來修改。
有些段落我也會反覆念好幾次,念一次改一次,念到真的覺得順了,才終於放過自己。
這個方法有效,因為你不用刻意去找自己哪裡寫不好,不用做任何想像練習,也甚至不用太用力思考。
只要很簡單地,對著一個玩偶(或者空氣),把文章大聲念出來就好了。
這個方法尤其適合拿來改寫「句子跟句子之間連接不順、使用的詞語不順…」等,去針對文章細緻層面進行修改。
方法二:歸零練習,殺死你的寶貝。
但有些時候我們改寫,問題不一定出現在「句子跟句子之間」的微觀層面,而是在「段落跟段落之間」,好像思路怪怪的。
好像要先講 A 才比較順?還是講 B 再來 A?還是其實應該要多來個 C?
寫作很反應個人思路,不一定能用一個邏輯套在每個人身上。
但如果你正在卡關,不知道怎樣理清一篇文章的思路,我們上次上課的時候,有一起做過「歸零練習」:
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講的到底是什麼?」
把每個重點一句一句寫下來。(先不要展開)
排列組合這些句子,看怎樣安排是最順暢的思考路徑,決定「文章骨幹」。
把原本文章拆成樂高積木,一個一個放進來
最重要:把放不進來的部分刪掉(或者放到文章最最最最後面,不要去看它)
如果有「好像放得進來又好像不直接相關」,那就把「不直接相關的部分」拿掉,只放「直接相關的部分」。
這個方法有兩個重點。
一個重點是「文章骨幹」。
我的文章中使用的 「▋ 」 小標題,就是文章骨幹。
例如在【為何有些文章讀起來流暢,有些就很卡?】 這篇文裡,骨幹是:
【為什麼有些文章讀起來流暢,有些就很卡?】
▋我們其實是用「耳朵」在閱讀。
▋如何掌握文字的音韻?
文章骨幹不用太複雜,網路寫作不是寫論文,只是闡述一個簡單的想法。
最好維持讓骨幹就兩三句話概括,盡量簡單。
第二個重點是:把放不進來的部分刪掉。
當我們思考卡關,覺得好像怎樣寫都不順的時候,有 90% 的情況是因為我們「想要一次講太多東西」。
原本邏輯鏈是「A → B → C」 這樣簡單,但實作寫第一版草稿時因為貪心,我一次把「甲乙丙、子丑寅卯」都寫完了。
這很常發生,大腦本來就是跳躍式思考的。
歸零的意義,就是移除累贅。如果有個段落怎樣都放不進去「文章骨幹」裡,那個段落就不應該存在。
這是寫作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,叫做:「殺死你的寶貝」(Murder Your Darlings)。
不管一個段落寫得多精妙出奇,故事有多精彩,只要跟文章骨幹不相關,你都必須狠心把它拿掉。
只要跟骨幹不相關,就是多餘;
只要是多餘,就是拖慢節奏,
只要拖慢節奏,就是讓讀者受苦。
練習歸零這件事本身,就是對自己做一次高強度的思緒釐清,對思考做斷捨離。
工作如此,生活如此,寫作也如此。
組合技
「黃色小鴨改寫法」跟「歸零」兩個方法,可以組合使用,變成一套系統:
草稿之後 → 當你寫好第一版的草稿之後,先簡單快速重讀一遍。
歸零階段 → 問問自己「這是我喜歡的樣子嗎?我是否有覺得哪裡怪怪的?我真正想說的是什麼?」
如果歸零後覺得沒有問題 → 直接進入黃色小鴨改寫法,開始修句子跟修辭。
如果歸零後覺得有問題 → 那就進行文章結構重組,玩樂高積木。
重組後,進行黃色小鴨法:邊讀邊觀察「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漏講了?」,把遺漏的部分補上,句子改順。
這個組合技,我稱之為「黃色小鴨歸零膏」。
作業
使用「黃色小鴨歸零膏」方法,改寫一篇你還沒發佈的草稿。傳給我,並且跟我說你在執行上遇到了什麼困難。
我們解決這些困難後,再拿另一篇草稿再做一次改寫,再次傳給我討論。
只做兩次就掌握改寫的技巧是不太可能的。
這個作業的目的是,我們要開始思考「到底什麼是改寫?我有需要改寫嗎?我要改寫到什麼程度?」。
心法:一篇文章寫六小時,就是在投資思考六小時
改寫是非常花時間的工作。
在這個電子報,我也會解釋一些使用 AI 加速改寫流程的方法。
但目前我仍然建議多多花力氣手動改寫。
原因是:改寫的過程,就是在拆開自己原本的思考,重新看一次「我到底在想什麼?我說清楚了嗎?」。
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「思考重訓」。久而久之,大腦的思考肌肉會越來越強壯,反應越來越靈敏。
因此花在寫作上的時間,都可以算作投資,不算開銷。一篇文章寫六小時,就是投資思考訓練六小時。
用寫作訓練思考,不只是個人的學習成長,也可以應用在團隊上。
最有名的案例是 Amazon。
Jeff Bezo 要求內部高層會議禁止使用 PowerPoint,只能用六頁備忘錄,一行一行字純寫作,闡述自己的想法。會議開始之前,所有人先安靜讀個 30 分鐘,然後才開始討論。於是省去了大量簡報、發散討論的時間。
Bezos 自己也寫作,從 1997 年開始每年寫一封股東信,直到 2021 年卸任,持續寫了 25 年,這些信件最後被集結成書《Invent and Wander》(中譯:《創造與漫想》)。
整個公司文化,都是奠基在寫作上的。
未來每個人都會用 AI,機器算力也會越來越強。
當機器可以完成所有低階運算,人類要做的事情就只剩下「做決策」,最稀缺的資源是大腦的「神經算力」。
好的決策來自深度思考,深度思考來自訓練。
持續投入時間訓練寫作、拆解思維,就是鍛鍊神經算力的關鍵。
也不用真的一次寫到六小時。
每天 30~60 分鐘,大腦就會開始自我改造,鍛鍊一組新的思維肌肉,決策也會變得更快、更準確。
這樣過半年,你可能會開始聽見「高速成長時,耳邊掠過的風聲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