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個禮拜以來,為了準備《 AI 電馭寫作 》課程,我幾乎每天都在寫提詞,腦袋幾乎每天都在燒乾的狀態下。
連續衝刺兩週,我對於「怎樣寫提詞」漸漸有一點感悟了。
因為語言模型高速變聰明,大家會開始說「提詞工程已死」、提詞設計不重要了,模糊的提詞還是會得到我要的東西...
這些都沒錯。
但這樣說的人也忽略了一點:模型變聰明,經過精心設計的提詞也會變得更強大。
我從去年 11 月底開始也投入超過 500 小時的時間在研究提詞工程,但現在操作下來我的結論是:很多「提詞工程」的方法論,其實只是表象,或者特定領域才需要的做法。
因為模型已經很強了,對於日常寫作任務,你頂多用上思維鍊 CoT 的概念就很夠用了。
剩下的,要把一個提詞寫好,「提詞設計的核心原則」就是三件事:
1. 你要很清楚 AI 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:模式
2. 你要很清楚架構是什麼:上善若水
3. 你要能夠清楚地跟 AI 溝通架構:EVAL
▋ 1. 你要很清楚 AI 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:模式
AI 擅長的東西:
摘要:長模式轉換成短模式
檢索:模式對應找到資料
改寫:A 模式換成 B 模式
發想:模式混合
這些是寫作最直接相關的。
語言模型就是模式認知(pattern recognition)的遊戲,越擅長觀察大概念、大方向、大模式的人,就越能把 AI 給操控掌握好。
AI 不擅長什麼?
⇨ 讀心術。大多數人都不提供脈絡但想要 AI 很懂他,那個真的只能找通靈師。
⇨ 細節。AI 一定會搞錯細節,畫錯手指,長錯建築,筷子插在手掌裡,書本弄錯作者年份等等。畫面上可能比較難救,但文字上那很簡單,只要多做一輪搜尋查證就可以解決了。
⇨ 長文本。AI 可以讀,可以摘要,可以整理,但要以長文本執行任務(例如寫一萬字的提詞送給他),會死給你看。算力畢竟是有限資源,不會開放給一般民眾這樣玩。
▋ 2. 你要很清楚架構是什麼:上善若水
Sunny Cheng 之前分享過一個概念,對我有很大的啟發:
上善若水。
你要把資訊看成是「水」。
水可以流動,也可以凝固。水有雜質,也有純淨。
從這個角度去看,很多東西都會變得明朗。在我的眼裡,文字不再是文字,而是一團「水」。
你現在要它改變形狀?可以,準備容器(範本)。
你要它開始流動?可以,建立管路(生產線)
你要它衝擊?可以,加上動能(打情緒點)
你要它凝固?可以,加壓或降溫(進行人工校正)
於是在寫作時,最重要的就是一開始的源頭是不是個「活水」,裡面雜質多少,裡面不純淨的東西多少,裡面要剃除的東西有多少——你想要溝通的東西到底是什麼。
在線下面對面溝通時,「怎麼說」的肢體語言比「說什麼」重要;
但在純文字介面,「說什麼」比「怎麼說」還重要。重點不是你的文字長怎樣,你用什麼風格寫,你寫得多漂亮,而是你的重點到底是什麼。文字只是渡船,到了彼岸就該回頭。
使用 AI 寫作,很大段時間是在做污水處理——把源頭不乾淨的東西去掉,留下我們要的純淨物,然後再開始塑形架構。
沒想到李小龍一段話竟然變成了 AI 心法。
▋ 3. 你要很清楚怎樣跟 AI 溝通架構:EVAL
這就很難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,比較像是一種提詞寫作者的修煉了。我大概也只摸到一些方向。
一個核心方向是:「具體」
「具體」是很好的關鍵是。其實你單純直接用這個字,請 AI 給你更具體的回答,籠統的內容都會變得有些....「具體」。
怎樣對 AI 給出「具體」的指令?大多時候必須靠寫作者的直覺,但一些框架也會有幫助。例如使用 SMART 框架,使用 PDCA 框架等,對人溝通上怎樣做到具體,對 AI 溝通通常也會管用。(但有特定細節例外)
你對 AI 的指令也不應該一昧追求詳細。
回到「源頭無雜質」的概念,資訊越詳細就會越多雜質。對於進階提詞者,早就很擅長怎樣寫作把大量資訊提供給 AI 的人,真正的修煉是「精簡」——知道什麼要給什麼不給,什麼時候要給,什麼時候不要給。
因此最好的溝通方式是:具體且精簡。
具體,包含了所有執行任務需要的資訊源頭活水
精簡,則去除了所有雜質。
怎樣做到具體且精簡?一個方向是思考你的任務檢驗標準(Evaluation, EVAL)是什麼。
你定義的 60 分是什麼?
你定義的 100 分是什麼?
你想要 AI 達成多少分?
AI 拿出怎樣的東西叫做成功?怎樣叫做失敗?
只要你有清楚的 EVAL,你就知道 AI 「具體來說」要做什麼,因此可以拿掉所有跟 EVAL 不相關的東西,因此可以做到「精簡」。
Stephen Covey 的「以終為始」就是這個概念——有個清晰的最終點,就會有清晰的行動方案。
聽起來很容易,但實際執行很難,因為提詞任務大多數都是「質性任務」。
什麼叫做質性任務?就是:
理想情況下你的檢驗標準是用選擇題方式評分——
「你這個月的工作表現有多好?很好/好/普通/略差/爛透了。」
不理想情況下你的檢驗標準得用論述題評分,那就真的很有挑戰性了——
「你這個月幫公司帶來了怎樣的改變?請用五百字論述。」
相對的,「量化任務」就是永遠是明確的是非題——
「有沒有達成本月 KPI? Y/N」
我執行的大多數 AI 任務,都是「寫好一篇文章」這種。
什麼叫做好?通常都是質性目標(文章本身是否夠好)以及量化目標(流量如何)綜合下去考量。
在操作時,你必須先界定好自己的質性檢驗標準,進行實測,再用外部的量化表現,回頭來修正迭代自己的質性標準。
白話文是:
你得先知道怎樣叫一篇好的文章,你才能請 AI 寫出好的文章;
你得實際發布,才能驗證自己「好的文章」的認知有沒有錯,然後照著市場表現修改自己的認知。
延伸一個觀點:EVAL 檢驗標準不只用在提詞設計,也完全可以用在工作、人生。
你想要怎樣的生活?你怎樣定義成功?你活著的目的是什麼?這些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論述題,也是《活出意義來》這本書作者維克多醫師說的:「生命都在對你發出詰問」。這個 EVAL 寫不好是有機會精神崩潰的,可是能好好答題的人不多。
因為缺少一個「檢驗標準」,我發現我的人生上半輩子有 90% 的時間都在瞎忙——一半的時間在渙散不知道要幹麻,一半的時間在焦慮自己不夠好浪費力氣,因為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「好」的定義。
這幾個月我處在把煞車給拔掉了,瘋狂衝刺工作,內卷自己的狀態,最後才發現,其實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必要的;
尤其,那些想要做到「更好」,想要「完美」,大多是無謂的浪費力氣。
那些聽起來都很棒,但務實一點來看,能穩定做出 51 分已經是一個人最好的表現,已經會用盡全身的力氣了。
能在每一個面向上做到 51 分,能一直給出 51 分,這個微小優勢就會穩定複利變成很猛的東西。
你說真的是這樣嗎?我怎麼知道是這樣?我當然不是成功經驗,而就算我是成功經驗那也可能是運氣所致。但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,51 分就是我的 EVAL。
伊索寓言裡有一隻狗嘴裡叼著一塊肉,走上了橋,看見河裡自己的倒影,心裡想:「那隻狗嘴上也有一塊肉!而且看起來比我的還大!」
於是牠就跳到水裡面要搶那塊肉。肉沉到了河裡,狗變成了落水狗,到頭來兩頭空。
對我而言,超過 51 分的目標,都是水裡面的倒影。
我們時常都想當那隻水裡那隻狗,忘記了自己嘴上早就叼著一塊肉。
你說講個提詞怎麼變成了心靈雞湯?我覺得用「模式」看世界是很好玩的,你會發現撇除特定領域,所有的東西其實底層模式都一樣。
為自己建立一個 EVAL,是自己問心無愧且真心滿意的,你更有機會刪減掉那些無意義的雜質,因此讓自己的人生也做到「具體且精簡」。
Be water, my fri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