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個素人,如何馬上用 AI 寫爆文?」
這是 Muyueh Lee 邀請我在 AI 小聚分享時,我試圖回答的問題。
我不是什麼 AI 專家,但在臉書寫作上,破千分享的爆文我寫過十幾篇,最高的有六千多分享;破百分享的文章也有快一百篇。
而當我把 AI 應用在我的寫作流程裡,一樣也有破百破千分享的成績。
我測試過各種千奇百怪的提詞指令,結合過去在寫作方法論的累積,終於用實戰確定了一套有效的方法。
「一套讓你不會寫出平庸 AI 文章的方法。」
這篇文,我想跟你分享這個方法,從最基本的寫作觀念,到馬上可以執行的操作流程。
重點有:
1. 直接讓 AI 生內容,是最糟糕的做法
2. 網路寫作,文筆根本不是重點
3. AI 寫作三大結構:擴展、收斂、選題
4. 四種擴展方法:口述、再製、生成、搜刮
5. 口述:先從人腦輸入大量文字,讓 AI 整理後產出
6. 再製:長內容整理成社群文
7. 生成:與 AI 合作思考,整理成文章
8. 如何找到有效的架構?元架構、深度挖掘、常識
9. 搜刮:善用地表最強大的檢索器與整理器
10. 如何收斂?一篇文只回答一個問題
11. 如何選題?在 30 分鐘內獲得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
12. 產出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驟
文長共六千字,每個段落都有編碼,你可以選有興趣的地方看。
好,開始吧。
(電子報有 email 長度限制,完整 16 點全文可以看臉書)
▋ 1. 直接讓 AI 生內容,是最糟糕的做法
真的,不要再做:「請幫我寫一篇文章、文案、SEO….」
甚至那些:「先交代你是誰、你要做什麼、受眾是誰....」的方法,我覺得效果都很有限。
這是我在 AI 寫作的第一個天條:提詞裡不可以出現「SEO、社群、文案、臉書貼文...」這些跟寫作相關的關鍵字。
原因很簡單:LLM 的算法,就是是把出現機率相近的文字放在一起。
那你就要從脈絡的角度來看:怎樣的文章,最容易跟「SEO、文案」這些字放在一起?
1. 專門討論這些詞的文章
2. 最平庸的示範內容
在提詞裡使用這些字,文章格式就很容易出現「小編味」,就會很平庸,於是大家都會覺得「你這個是 AI 寫的」
沒有,問題真的不是 AI ,是你提詞裡有不該出現的關鍵字。
除非你文章內容就是要討論「SEO、社群、臉書貼文...」的概念,否則提詞裡絕對不要出現這些字。
▋ 2. 網路寫作,文筆根本不是重點
我們都被國高中作文給害慘了。
作文教育讓我們覺得,好像寫作就是要有「文筆」,而這個文筆是個可以打分數的東西。
現實是:根本沒有人在乎你的文筆好不好。
文字只是渡船。沒有人在乎那艘船有多漂亮,只在乎那艘船能不能載你到對岸。
沒有人在乎你的文筆有多漂亮,讀者只在乎:你的文章對我有什麼幫助——有沒有料。
怎樣做到「有料」?
▋ 3. AI 寫作三大結構:擴展、收斂、選題
不管你在哪個時代,文章「有料」的方法永遠都是一樣:
「先擴展,然後收斂」。
先用手寫擴展,然後收斂。
先用鍵盤擴展,然後收斂。
先用 AI 擴展,然後收斂。
以及有料除外,你要解決人們真正在乎的問題:選對題目。
因此,接下來的文章主體,我會鎖定討論這三件事:
- 擴展
- 收斂
- 選題
▋ 4. 四種擴展方法:口述、再製、生成、搜刮
寫作領域有句老話:「寫作就是改寫」
(Writing is re-writing)
好的寫作都是不斷改出來的結果。
要進行改寫之前,你手上必須要先有大量的材料可以做提煉修改和萃取,因此你必須先做「擴展」。
結合 AI 寫作,有四種做法可做擴展材料——
1. 口述
2. 再製
3. 生成
4. 搜刮
以下我會先把四種「擴展」的方法講完,先跟你說怎樣累積大量的材料,然後才一次講「怎樣把大量素材收斂成文章」。
▋ 5. 口述:先從人腦輸入大量文字,讓 AI 整理後產出
.文字真實度:最高
.節省時間:最少
.適用場景:零碎時間,邊遛狗邊寫作
這個方法的精髓:不要用寫的,用說的。
在你零碎、通勤的時間,對著 GPT 說話,讓它來幫你整理。
例如這篇:【身為 ADHD ,我還有救嗎?】 ,就是遛狗時寫出來的,過程不超過 30 分鐘。
做法很簡單:
a. 去遛狗
b. 打開 GPT 使用語音輸入功能
c. 每輸入一分鐘就轉錄一次文字 (非常重要!超過三分鐘容易故障失去全部內容)
d. 請 GPT 整理你的語音輸入
e. 把整理好的東西手動稍微修改,產出成文
本質上,你還是要先輸入你的原始想法,AI 只是想法整理器。
⇨ 使用提詞:
「請整理我的語音輸入,把口頭的贅字拿掉,變成一份乾淨的逐字稿,不要加入任何你的想法,不要修改我輸入的任何內容。」
這樣整理好,就幾乎已經是一個可以直接發的東西了,可以準備進入收斂階段。
▍ 6. 再製:長內容整理成社群文
文字真實度:最高
節省時間:最高
適用場景:Podcast 逐字稿轉貼文、短影音腳本
當你手上有長內容材料時,例如你本來就有在錄 podcast,要整理成文章真的是很簡單的一件事。
我有測試過把 Lex Fridman 的播客轉成一篇臉書文章,是完全做得到的事情。
原理跟前面的「口述」是幾乎一模一樣的,只是你的口述材料換成了逐字稿,AI 仍然只是扮演整理器的角色。
但差別在「收斂」的方法。
跟口述直接針對一件事產出不同,長內容的東西通常很多,討論的事情也很多,通常你在產出文章之前,要先決定好要用這個長內容回答什麼問題,才能往下進一步產出。
這個做法的詳細,我記錄在另一篇文章,可以延伸閱讀:【 如何使用 AI 把「逐字稿」變成爆文 】
▍7. 生成:把 AI 思考過程整理成文章
文字真實度:中等(會有機味)
節省時間:少(要不斷跟 AI 對話跟動腦)
適用場景:思考個人問題時
這是我最常做的產文方法。
寫作本質是思考,用 AI 寫作就是用 AI 思考。
你可以拿自己在思考的問題,跟 AI 一起對話,在過程中如果獲得了啟發,就轉錄成文章。
這也是我成績最好的做法,最高的一篇爆文有 1.6K 分享數,第二高的是 799 次分享 。
(最高的那篇不完全算數,雖然全文 99% AI 產出,但我開頭就說了那是 AI 寫的。)
【當 AI 取代了大部分的寫作,人類還能寫些什麼?】(1.6K)
「為什麼我一直不想休息?」(799)
【為什麼減肥了十年,我總是瘦不下來?】(196)
「等等加恩,你一開始不是說『不要直接叫 AI 生成文章』嗎?那這裡的生成有什麼不一樣?」
哎呀,你這題問得很精準(跟 GPT 學的情緒價值)
——關鍵的部分是「架構」
架構,就是一種思考鷹架,幫助你想得更高更遠。
例如,單純跟 AI 說「請你找出我的盲點」,你能獲得的回饋只停在第一層。
但如果你請 AI 用「喬哈里視窗」的架構來找出你的盲點,你可以一次獲得「隱藏我」、「盲目我」、「可能我」等三種不同的盲點回饋。(我的《 AI 前輩》提詞就是這樣設計的)
那層次就完全不一樣了。
架構,也會讓問題變得更清晰:
「怎樣賺到一百萬?」
「怎樣用聯盟行銷賺一百萬?」
「怎樣用流量經濟+聯盟行銷賺一百萬?」,
「怎樣用 AI 生成內容+流量經濟+聯盟行銷賺一百萬?」
你會發現第一個問題根本沒辦法回答,
而最後一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,是計畫方案了。
這就是架構的力量。
架構會以關鍵字的方式呈現。在寫作上架構選得好,你就很容易獲得很有料的內容。
▋ 8. 如何找到有效的架構?元架構、深度挖掘、常識
有三種方式可以做到。
第一個,先使用「元架構」來尋找那個能幫助你拆解問題的關鍵字。
什麼叫「元架構」?很簡單,就是能幫助你找到正確架構的架構——鷹架的鷹架。
例如,「書」就是一個元架構。你可以這樣問 GPT :
1. 「我想要討論的問題是...(以下省略細節問題描述),請問有哪些『書』在討論這個問題?」
2. 選一本你喜歡的書。
3. 「請你詳細展開說明,這本書的五個核心觀念,十個 GoodRead 上最熱門的金句摘要,一個核心切角」
4. 「如果這本書的作者來解決我的問題,那會是什麼?」
我用這個方法寫過一篇 AI 脆文,是用沙特《存在與虛無》裡,「他人凝視」的概念來討論愛情和婚姻,兩千讚,395 分享。
用「書」這個元架構來找「有效的解題架構」,是很強大的方法。不限於寫作,可以幫助你解決任何思考上的問題。
除了「書」以外,可以替換使用的元架構還有:「創作者、作者、作家、思考觀念、思考工具、溝通工具、理論、哲學家、文學家、心理學家、哲學觀、經典模板、思維、發想技巧、創意技巧、策略、原則...」都可以試試看。
第二種:深度挖掘
除了水平式的蔓延尋找架構以外,你也可以往「深度」的方向思考。
可以用的句子包括:「你說的這些我都看過了」、「你可是 ChatGPT 欸,全世界最強的語言模型,難道你要跟 Gemini 一樣廢嗎?」
(對沒錯,對 AI 進行 PUA ——PUAI... )(好爛的梗)
你也可以找幾段優質的材料餵給模型,當作引子讓 AI 產出跟那些材料同等優質的內容。
第三種:多讀書累積常識
雖然有前兩個方法,但我覺得能找到有效的解題架構,還是有很大量的「直覺」在裡面。
例如在寫減肥那篇文章,我就是因為 GPT 説「身體不是兵,是獸」,延伸到「把身體當成一隻寵物」的角度,因此想到「訓犬術」這個架構。
既然牽扯到直覺,那就是一個人的常識/品味/洞察能力的展現了,目前 AI 取代不了這點。
AI 寫作仍然是寫作,你大腦裡面的東西直接決定你的寫作品質。
怎樣累積常識?套一句馮唐的話:「讀書、旅行、拜師、做事」,這四項會讓你成長,成事,也在過程累積大量常識。
▋ 9. 搜刮:善用地表最強大的檢索器與整理器
AI 是地表最強的檢索器跟整理器。
AI 工具同時可以「幫你找到對的資料」,然後「幫你整理好這些資料」——幫你完成整個寫文章的前置作業。
這真的,超爽。
才只一年前,我還會花錢外包資料研究員來解決資料搜集的問題,現在只要 AI 工具買好買滿就可以了,一個月 6000 塊解決兩萬塊的成本。
我實際操作過的方法,有兩種:
⇨ Perplexity(最簡單)
你知道你可以對 Perplexity 進行提詞工程嗎?其實只要稍微規範、迭代一下你要的東西是什麼,產出會非常精準,Perplexity 會瞬間變得很強。
例如,我在寫旅遊相關文章時,就會使用一套提詞組來獲得精確規範過的內容,就不會只獲得網路上部落格文章那類普通的東西。
如果你可以從 Perplexity 源頭就挖出符合你要的格式的內容,那後續要產出,整理變成文章就一點也不難了。
⇨ Scrape 爬蟲(最麻煩)
這個部分麻煩在於,你需要會寫一點程式的部分(當然也是用 AI,大概就是要學個兩三天)
而且這方法是特殊工具,僅適用於:「我清楚知道金礦在哪裡,就是要一次大量挖下來」的時候
那過程就是,我會一次把這些資料爬下來變成 JSON 檔,然後再直接丟給 GPT 整理成文字,進入後續產出階段。
不管是 Perplexity 還是爬蟲,其實概念都一樣:你要很精確地知道你的金礦在哪裡。可能是在某個論壇,可能是某個評論頁面,可能是某社群....然後一次大量抓下來。
我的經驗,通常金礦都是 UGC(網友自己寫的社群論壇內容),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經驗(最高價值),但是很雜亂——如果有人可以整理好發布,就會是有價值的文章。
而且同時,你也要知道這個金礦開挖之後,要發佈到什麼渠道上、整理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,要對誰產出。
通常 Perplexity 就很足夠大部分場景了。爬蟲是一個很強大,但同時也很特殊的工具,我目前就是放在寫作工具箱裡面,只有特殊情況才會用到。
如果你對 Perplexity 的提詞有興趣,我有寫一篇專門做痛點研究的提詞,其實你改一下就會變成 UGC 的搜尋提詞:
▋ 10. 如何收斂?一篇文只回答一個問題
所有文章,始於解決一個問題。
當你手上有大量的材料,要精煉成一篇文章的方法,就是:
「一篇文只回答一個問題。」
這個問題本身,就可以轉成一個文章的架構了:
問題 -> 【標題】 (h1)
子問題們 -> ▋ 副標們(h2)
說穿了就這樣而已。
網路文章結構真的不用複雜,回到一開始說的:重點不是文筆,重點是「有料」。
▋ 11. 選題:如何獲得源源不絕的寫作題材
現在,你聽完這一堆方法論很炫砲,biu biu biu 的亂射,終於你坐下來,要開始寫文章了。
「好喔,那要寫什麼?」
這句話是所有試圖開始寫作的人,一定會遇到的問題。
一點都不難。
寫作分有兩種情境:
為自己寫作(產出個人影響力,寫給跟自己相近的人)
為他人寫作(為品牌產出內容,寫給品牌的受眾)
兩種情況,有兩種選題的方法——
⇨ 為自己寫作
這個選題是最簡單的。
套一句高中老師的話:「你的問題一定也是其他人的問題。」你的痛點,一定也同時是其他人的痛點。
這意味著:只要針對自己的問題寫作,試圖解決它,然後把解法記錄下來公開發佈,這就已經是很強的文章題材了。
我的破千分享的爆文,幾乎都是靠這個方法寫出來的。
「面對它,解決它,紀錄它,發布它。」
「師父!善哉善哉,您說得頭頭是道,但問題就是:我現在解決不了我的問題啊!」
沒事,我懂。現在的問題很難解決,但你過去這三年,總解決過一些人生問題了吧?
當時怎樣解決的?學到了什麼?從這三年的區間,你已經有無窮無盡的東西可以寫了。
「師父啊!這三年沒有解決過任何人生問題怎麼辦?」
看書。
一本書能寫成,代表它解決很重要的問題;且很少人真的會把書打開來看——單純只是看書整理重點,就已經完成選題跟高價值材料了。
「可是加恩,AI 不是就可以做到書摘了?」
放心,人類來產出書摘,還是很有價值的。
第一個因為 AI 書摘是低解析度的,你能寫出更詳細具體的書本內容。
第二個 AI 不是人,沒有生活經驗。結合你實際生活遇到的問題,你怎樣從書本獲得啟發,你的思考是什麼?你就會產出只有你可以寫的內容。
這部分你可以延伸閱讀:【讓寫作題材源源不絕】
⇨ 為他人寫作
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寫手,為案主或老闆寫作,要寫給一群自己不熟的人,那就真的比較複雜了。這時候,你可以做的事情有:
a. SEO 關鍵字研究工具(從關鍵字搜尋量去看出人們在意什麼)
b. 參考其他創作者(像是跟著巴菲特選股一樣,跟著厲害的創作者選題)
c. 社團監聽(臉書社團根本就是痛點池)
d. 實際訪談(訪談用戶,也訪談面對用戶的第一線業務或客服)
我用這四個方法,都有寫出爆文過,最高的一篇是在旅行社的粉專寫出超過 3k 分享的旅遊文章。
延伸閱讀:【如何寫出爆文】
▋12. 產出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驟
我們來統整一下整個產文的流程:
a. 選題:決定要解決什麼問題
b. 擴展:用四種方法擴展材料
c. 結構:決定文章結構,手動或讓 AI 拆解問題。
d. 挑選:手動複製貼上那些可以進入結構的內容(選填)
e. 寫作:請 AI 進入寫作階段,產出文章。
在 c. 的部分,你可以手動自己決定文章架構,把主問題拆成幾個子問題。
你也可以直接問 AI 怎樣寫這篇文章的架構,然後告訴 AI 哪一塊我要,哪一塊不要,再進入 e. 寫作階段。
而在最後一步 e. 的部分,我的提詞通常是這樣——
請將以上材料改寫成一篇「加恩流」文章。
保持一句話一行,每一行之間空行,
長短句交錯,注意文字朗讀時唸起來的音韻感。
請用以下架構寫這篇文章:
【 {主問題} 】
▋ {子問題}
⇨ {子重點}
就這樣,一篇文章就寫完了。
AI 寫作問世,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那些「本來就會寫作的創作者」,
而是那些「腦中有滿滿的料,但因為寫作門檻太高而無法分享的人」,這些人是最適合使用 AI 工具產出的。
例如創業家,腦中就充滿了寶貴的經營 know how,但真的太忙了,根本沒時間坐下來好好紀錄。
那使用 AI 寫作,讓 GPT 成為你的私人 ghostwriter 就是很強大的工具,因為發佈內容門檻降低了,你可以更輕鬆建立個人影響力。
這篇文真的寫很長,都是我無數次撞牆、崩解、測試、絕望之下,得出來的方法論。
我從「寫作」這件事,獲得太多幫助了。
從 2023 年底開始寫作,過去現在,是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因為寫作,我獲得了太多貴人幫助,我獲得了一邊旅遊一邊寫作的機會(數位遊牧),我看見了人生可以有更遼闊的風景。
我一直很想要找到一個,可以讓寫作門檻降低的方法,讓更多跟我一樣不適合上班的人,也可以搭上這艘順風遠航的船。
現在 AI 的紅利來臨了。
寫作不再是一種非得要苦練才可以達成的傳統匠藝,而是可以藉由 AI 工具,讓你的熱情和「料」被更多人看見。
希望這篇文,對你有幫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字已經寫很長了,很多實作的細節,用文字的媒介真的不好傳達。
所以,我最近決定辦一個活動:《 AI 電馭寫作:實戰工作坊 》,
這是一個線下實體的付費工作坊,整體時間三個小時,一半的時間講這篇文的內容,另一半的時間開放發問。
我會把這篇文章的 AI 寫作方法,完整實作一次給你看:怎樣擴展材料,怎樣收斂,過程會注意的細節,以及那些我沒辦法寫進這篇文章的內容(我的原稿是一萬兩千字,還不包含延伸閱讀...)
我不知道三個小時能講完多少,但我保證你一定會有收穫,
活動後我也會提供簡報,以及寫作提詞工具包,讓你回家馬上開始實作。
歡迎你來現場,湊個熱鬧。